201803和牛市場狀況

話說開放和牛進口也快半年了。消費者也慢慢的獲得更多的資訊,懂得挑選更好的產品和更低的價格了。這就代表市場漸漸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了。小編在這裡透露一些目前台灣市場所看到的現象和一些知識,讓各位大大能夠更加了解這市場(吹哨者很容易被掛掉,如果1個月後小編沒浮出水請為我哀悼XD)。

  1. 目前市場大部分進口都是上肉(肋眼、菲力、紐約客)。一般而言上肉的部分是最好處理且也是熱銷的部位;但相對的成本也最高。當然也不乏有業者進口全牛的,雖然進口價格會低很多;但在於其他部位的利用率還未像日本一樣那麼的發達。
  2. 部位的取巧:日本在分切重要部位(上肉)有明確的規定,像是肋眼約在第六到十二根肋骨的位置。但牛肉是相連的呀!所以發生會拿附近相連的部位當高價品賣(當然能冒充的量不會很多啦,但價格就差很多了)。
  3. 等級的亂象:這就不用小編說了,等級的計分方式越是複雜就越有機會取巧呀(參考和牛肉等級與油花標示)。所以要找信譽良好的廠商呀。
  4. 期限的問題:有買過日本食品的朋友們都知道,日本有些產品會標示所謂的賞味期。但這標示又很矛盾,因為有些賞味期是最佳品味期(風味最好的期間);但有些又是代表保存期限。所以在購買時要注意標示。
  5. 價格的問題:價格的組成在於取得的價格(進價)、營運成本、生鮮產品期限(風險管控)等。大公司有可能大量進貨而價格低;但公司成本高。而小公司剛好相反,營運成本較低但在管控上可能會比大公司差。另外和牛可是生鮮食品呀!所以有些人會在期限快到時甩價賣一批肉;或是將冷藏肉轉成冷凍的。
  6. 市場獲得和牛的管道:目前看到的是實體店的價格較高、網路上的就比較多可以比較啦(有時真的可以撿到便宜,像是第5點所說的狀況)。現在已經陸陸續續進入紅海市場了,這可以說是消費者的福音呀。
  7. 日本牛不等於和牛:這部分在日本和牛的世家就有提到過,一般而言品牌牛像是神戶牛、松阪牛、宮崎牛、近江牛、熊本牛等等其規範會比較嚴謹。還有些其他的牛是在甲地標牛仔然後在乙地養大的和牛種。再來就是混種牛了,就是用公和牛的精子去受精其他牛種。混種牛在於番號檢索是可以看到其牛種是標示雜交牛;但甲地乙養的和牛就看不出來了,因為它還是寫和牛種。
  8. 和牛料理很難嗎:其實好的肉做什麼料理都簡單,可以參考日本農林省推薦的各部位料理方法牛肉部位介紹。當然也可以自創暗黑料理啦~~~料理用途1
  9. 原肉與分切:一般而言從日本進口的肉用真空包裝的,這部分的衛生與安全性都比較高(因為廠商都有經政府認證過;且這些廠商都有HACCP的管制)。但相對國內分切的狀況就相對地比較不透明了。就像罐頭一樣,沒開之前問題都不大;但在開封後就要注意了保存與衛生了,因為細菌的生成都是從表面開始倍數增長;接觸面越多就越有機會增生細菌。所以要避免肉接觸到不乾淨的物品、器具和人;做好衛生管理就可以避免肉的品質變調。

 

好啦!!!先說這麼多了,日後還有什麼問題有機會再跟看官們說明喔。

發表留言